 |
日期:2018-09-13 |
點閱數:846 |
特朗普時代的移民政策邏輯:對美國沒用就別來了 |
8月7日,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消息,有內部人士透露,特朗普未來幾周內將提出一項限制規則:在美國合法居住的移民及其家庭成員,如果曾經享受過奧巴馬醫保、兒童健康福利保險、食品券或其他福利,其入籍(成為美國公民)或取得綠卡進程可能會受影響。這項規則是白宮高級顧問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所提出限制年度移民人數計畫的一部分,受影響的在美國擁有合法身份的移民可能會達到2000萬以上。
其實這條規則的相關內容早在兩年多前就開始流傳。2017年1月底2月初,有傳言稱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兩項行政令,其中一項顯示,政府可能會利用一條將潛在移民視為“公共負擔”的規則,讓所有使用非緊急狀態和不勞而獲的政府福利的記錄都成為移民被驅逐的理由——哪怕他們正在或者將要為美國勞動力、財政等作出貢獻。甚至,草案中還有聯邦政府可以要求退還合法移民使用過的福利的內容。6月,特朗普在一場公共演講中曾表示“那些進入我們國家的移民必須至少在5年後養活自己,並不享用美國的福利”;他還表示“我們很快會就此就行立法”。8月,兩名保守派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和普度(David Perdue)提出以推出“能力為基礎的”(merit-based)移民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法案,特朗普與他們一起在白宮公佈了這份法案以示支持,該法案中就有削減親屬移民福利的內容。2018年1月,一份關於禁止綠卡支持有人領取福利的檔再次流傳。2月,國土安全部(DHS)草擬了一份檔,主要內容是要打擊“綠卡持有者領福利”的現象,和之前的行政命令草案如出一轍。3月,特朗普政府公佈了一份移民提案,要求申請延長居留期限、尋求家庭移民簽證、申請工作簽證或者轉換簽證身份的外國人都要提供足夠的證明支援,沒有使用或接受公共福利;其目的就是要減少合法移民數量,確保進入或留在美國的移民能夠自給自足,這也是為了保護美國納稅人。
二、特朗普的移民邏輯:對美國沒好處就別來了
如果梳理一下特朗普執政以來所有關於移民——包括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的政策、行政令、提案、指導,會發現他的內在邏輯極為清晰堅定。他在成為美國總統以來,在移民領域陸續做的事情有:擴大犯罪移民的驅逐範圍,針對特定國家移民的“旅行禁令”,終結“童年入境暫緩遞解方案”(DACA),支持建立能力為基礎的“打分”移民體系、廢除綠卡抽籤專案的提案,打擊工作簽證(H1-B)加強審核,強調“零容忍”,加強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領域中國學生簽證的限制,規定移民局官員可以不發出“要求證據”(RFE)通知就可以直接拒絕相關移民申請……還有可能將於近期公佈並生效的“限制移民享受福利”規定。在各式各樣的行動背後,特朗普的內在邏輯就是,能為美國做貢獻的移民,歡迎;可能損害美國利益的,審查得越嚴格越好,最好別來。他並不在乎美國本來就是個移民國家、移民是美國的建國之本;他所追求的,就是移民要能“為我所用”——如果對美國沒好處甚至還要靠美國“養活”,就別來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限制年度移民數量”,其實是執行這條邏輯的副產品,而非目的。特朗普在傳達的資訊是:只要“有用”的移民;那麼移民數量當然就少了,“打擊行動”也當然會從非法移民領域擴展到合法移民領域。
三、移民社區引發恐慌,料將遭到激烈反對
特朗普的內在邏輯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似乎也很符合他所強調的“美國優先”,因此大部分政策獲得了不少保守派人士以及選民基本盤的支持。但是,他在採取移民行動的過程中也受到了許多阻礙和反對。旅行禁令被法官否決多次,最後“改頭換面”才獲得通過;“零容忍”政策推行造成的“骨肉分離”畫面讓很多美國人民心碎和憤怒,最終特朗普政府只好頒佈行政令指示國土安全部要保證拘留期間父母與子女不能分離。而將要頒佈的將打擊到2000萬合法移民的“嚴格限制使用福利者申請綠卡及入籍”政策,料將引起強烈反對:畢竟,使用福利的移民並不一定都是“濫用”,這樣的政策不僅會讓合法移民社區產生恐慌,而且可能讓大量移民家庭遭遇困境,產生健康無保障、兒童饑餓等後果,顯然違背人道主義原則。
特朗普身為美國總統,在移民領域也推行“美國優先”理所當然。但移民問題重大而複雜,需要各個群體的利益平衡與博弈,更需要綜合考慮美國的利益與價值觀、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如果邏輯過於簡單,行動過於魯莽,反而會因小失大,與原本的目的背道而馳。將“移民”從“建國之本”降格到“為我所用”,體現了特朗普政府看重實際利益的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短視與偏激。
|
 |